关于印发《祁门县 “十四五”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的通知

2022/11/23

《祁门县“十四五”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已经2022年8月27日县政府第十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项目咨询热线:19855107810(微信同号),0551-65300113

祁门县“十四五”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科学编制和实施祁门县“十四五”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对实现祁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祁门经济开发区于2002年3月起步建设,2006年8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省级经济开发区。2006年被省经委列入全省第一批80个省级创业基地。2008年3月被吸收为省经济开发区协会会员。2018年7月20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安徽祁门经济开发区(筹)更名为安徽祁门经济开发区。经过10多年的发展,祁门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成为发展快速、效益优良、生态和谐、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园区。祁门经济开发区着力打造电子电器、绿色食品、竹木加工三大主导产业,配套服务设施功能完备,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已成为县域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安徽省“十四五”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规划》和《祁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规划和文件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结合祁门经济开发区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范围为安徽祁门经济开发区,总面积5.3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成就

1.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祁门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5.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56平方公里。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5.1亿元,工业增加值9.1亿元,入库税收1.09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率全市第一。截至2020年底,共有88家企业(含代管17家),其中规上企业46家。“十三五”期间,实现企业投资79.2亿元,工业投资81.8亿,新增建设面积0.18平方公里,盘活土地0.26平方公里,盘活破产及低效企业9个,新增入园企业项目45个,实现税费4.5亿元。招商到位资金8.27亿元,增速40%。

2.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祁门经济开发区成立以来,持续投入资金,建成较为完善的水、电、气、路、通讯、雨污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十三五”期间新增平整土地约0.2平方公里,保障了新增企业项目入园承载空间;新改建污水管网5.2公里,新建污水提升泵站2座,改造污水处理厂1个,实现日处理企业生产及生活污水500立方米,保障企业正常生产;新建及改造市政道路5公里,新建雨水管网1公里,改造提升华杨园、电子产业路灯210盏,完善园区道路标识亮化配套建设。

3.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十三五”期间,电子电器、绿色食品、竹木加工三大主导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电子电器产业发展,电子产业园兴建标准化厂房15栋,总面积近6万平方米,成功引进以黄山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芯片、功率半导体器件项目18个,完成了电子电器产业高度集聚、高质量发展,形成具有省级影响力的电子电器特色产业研发生产基地。二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新增引进优质茶企项目6个,实现以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和安徽省祁门县祁红茶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绿色食品产业新发展。三是竹木加工产业发展,通过盘活存量土地及腾笼换鸟,成功引进永旭木业、竹迹新材料为代表的企业项目5个,进一步拓展产业集聚发展空间。同时,中医药及服装等产业相继突显,引进峰源生物及图兰朵服装企业,为拓展新动能奠定基础。

4.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截至2020年底,祁门经济开发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3家,战新企业16家,依托电子产业园,申报取得5个省级以上产业平台、6家企业市级前沿技术创新团队、1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4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30件专利授权。2020年安徽省祁门县电子电器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喜获省政府授牌,荣获“安徽省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称号。企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创新平台又有新突破,园区发展进入快车道。

“十三五”期间,祁门经济开发区发展成效明显,但整体仍存在开发区发展空间不足、产业链条不完善、传统产业亟待转型、科技创新能力偏弱、要素保障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二)面临形势

1.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世界经济发展模式面临深度调整,中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节点,经济发展迎来关键时期。“十四五”期间,互联网科技迎来高速发展、5G新技术展翅欲飞、新基建蓬勃发展、新能源技术更加成熟,为企业发展带来机遇。中国极具潜力的内需市场,以及顶尖人才的回归与就业也为企业注入全新动力。伴随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兴起,祁门经济开发区将进一步发展壮大。

2.后疫情时代市场复杂多变

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美国发起的贸易摩擦持续蔓延、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趋势、动荡不安的金融危机风险等给全球经济发展和企业营商环境带来巨大冲击,全球商业信心减弱,经济增长全面放缓。美国加征关税和各国贸易争端对出口型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严重的溢出效应,抑制全球投资,对全球中期生产力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国内经济发展放缓,内需不足,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剧。

3.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带来挑战

当今国内外环境和经济发展复杂多变,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放缓,同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不可控性增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发展速度受到制约。消费市场复杂多变,低端供给饱和、高端供给不足。区域经济分化态势日益突显,内外部竞争加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需要注入新动力。

4.区域竞争逐渐增大

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动力有所下降,要素争夺日益激烈,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难度将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型任务十分艰巨。同时,祁门经济开发区与周边地区产业结构相似度较高,区域内各市县对特色资源、市场空间的竞争加剧,主导产业电子电器面临做大做强、祁红产业全面振兴、传统竹木加工产业亟待改造提升,而祁门经济开发区整体实力不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仍不够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对祁门经济开发区既有的发展方式、企业组织和驱动因素产生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5.宏观政策叠加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皖江城市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各类要素正加速汇集,为祁门经济开发区提供了扩大开放、承接转移、加速发展的新机遇。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使区域合作更加密切,产业更为活跃,为祁门经济开发区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创造了成长空间。祁门经济开发区将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及时抓住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搭建合作平台的发展契机,积极融入“杭州都市圈”,提高祁门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数量,增加就业机会,提高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能力。这些政策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有利于祁门经济开发区发挥比较优势,在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等领域争取国家更多支持,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6.产城一体化拓展发展空间

安徽省打造实施产城一体化试点开发区,有利于祁门经济开发区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开放合作、承接区域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实施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探索整合功能园区,更大力度推进退城入园、腾笼换鸟,扩大开发区发展空间,争当全省开发区跨越发展的排头兵。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祁门经济开发区处于大有可为的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但总体看,机遇大于挑战。祁门经济开发区必须深刻把握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新的任务要求,立足实际,顺应形势,坚持把质量效益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抢抓机遇、应对挑战、顺势而上、攻坚克难,推进祁门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X总书记考察安徽和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以《安徽省“十四五”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祁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引领,以“长三角一体化”、融入杭州都市圈为契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缩小落差、奋力崛起为基本导向,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祁门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全面绿色转型的新型工业化和“科创+”发展战略,按照“龙头带动、规模化发展,统筹布局、协同化发展,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的建设思路,形成“五园、一集群(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围绕做大做强电子电器产业、全面振兴祁红产业、改造提升传统竹木加工产业,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的牵引作用,大力推动园区亩均效益提升,突出园区优化升级、强基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发展、产城融合优化和开放合作深化等重点工程,把祁门经济开发区加快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领区、“科创+”发展的集聚区、高水平营商环境的示范区、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形成我县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新动力,为加快建设更美丽更富裕更文明的现代化祁门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相结合。充分挖掘发展潜力,持续优化生产要素,扩大主导产业规模。同时,继续把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打造核心产业品牌放在突出位置,走好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坚持自主培育与“双招双引”相结合。依托祁门现有产业领域优势,坚持自主培育,强化龙头企业培育,加大其他企业培育力度。同时,继续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作为促进祁门经济开发区发展的重要方向,实现转移项目的产业、人才、技术等多重承接。

——坚持突出优势与协同发展相结合。在发挥优势产业现有潜力的前提下,突出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实现产业差别化竞争、错位发展以及企业特色化经营,扩大优势产业市场影响力,在区域竞争中率先实现跨越。以园区聚企业、以企业兴产业、以产业兴园区,发挥园区对产业的聚集和促进作用,做强产业、做大企业,推进园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联动发展。

——坚持打造产业链条与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相结合。继续聚焦祁门重点产业及优势企业引进,整合配套企业和研发机构,推进强链、延链、补链,着力引导电子电器产业、祁红产业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相结合。坚持“产业强区”战略,着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强化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实现祁门经济开发区工业经济健康良性发展。

(三)发展定位

——工业强县主引擎。立足祁门经济开发区电子电器、绿色食品、竹木加工等主导产业,以企业数字化、产业链建设为重要抓手,以“龙头企业+配套”为路径,着力推动电子电器产业向智能制造领域延伸、绿色食品高质量发展、竹木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加速经开区产业快速集聚发展,形成祁门工业强县战略主引擎。

——创新发展引领地。坚持“科创+”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支撑,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强化创新平台支撑,引进培育创新人才,大力推动“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在园区转化和产业化,构建完整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新型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全链条,建设祁门创新发展引领地。

——开放合作新高地。紧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双招双引、产业协作、科研互助、人才支持等方面,抢占“融杭接沪”优先红利,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形成祁门经济增长新动力;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祁门开放合作新高地。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围绕“11359”发展规划,到2025年,经开区新建1个产值100亿元全新园区,1个产值60亿元的电子电器核心产业,实现3家企业上市,建成区面积超5000亩,新增引进企业项目90个以上。

2.具体目标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形成1个产值100亿元全新园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到6.5%以上,财政收入达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10亿元,规上企业达55家,实现上市企业3家。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围绕做大做强电子电器、全面振兴祁红产业,改造提升传统竹木加工产业,谋划智能制造未来产业,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电子电器、绿色食品、竹木加工产业产值分别达到60亿元、30亿元和1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长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促进祁门经济开发区在“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成果大幅提高。到2025年,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5%左右,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开放合作成果丰厚。到2025年,祁门经济开发区新引进外资企业达到3家,有5家以上的企业沿“一带一路”走出去,进出口总额达0.8亿美元。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工业用能效率和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减少,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生态与产业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按照县下达目标完成,“三废”处理率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达到35%。

“十四五”时期,在发展实效、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产出效益、绿色低碳五个方面设置了17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3项,预期性指标14项。

(五)空间布局

根据“产城相互融合、职住相对分离”的规划思路及四大发展策略,确定经开区产业分区,同时与生活性服务业结合形成产业社区,最终形成“五园、一集群(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

一集群(基地):电子电器特色产业集群基地。

五园:绿色产业园、华杨综合园、服装产业园、新型建材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

三、主要任务

(一)做大做强电子电器产业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紧抓电子电器产业智能化发展市场机遇,把握电子电器主导产业优势,以建设全国一流的电子电器产业基地为目标,注重学习龙头企业先进发展经验,培育发展一批骨干带头企业。做好招商引资、引智两手抓,鼓励支持技术创新,研发高端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逐步开拓国际市场,有效发挥品牌效应。完善产业发展基础配套设施,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完整的电子电器产业体系,围绕电子电器优势产业,着力实施电子电器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工程,谋划向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祁门电子电器产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培育6家以上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

1.电子元器件

1)总体思路

基于祁门县功率半导体芯片制造业,紧跟国内外电子元器件大功率、高频化、易驱动、集成化、智能化、节能化的发展趋势,抓住物联网、智能电网、智能家居、太阳能光伏、LED光电等产业迅速发展对电子元器件市场需求巨大的机遇,做大做强做好祁门县电子元器件产业。紧跟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前沿趋势,加强与西安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浙江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黄山学院等省内外高校院所的交流,建立深度产学研合作关系,提升科技研发水平和制造能力。积极招商引资引智和承接产业转移,沿“芯片上高端、器件上水平、模块上系列”方向发展,打造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为电子电器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发展路径

以黄山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黄山市七七七电子有限公司、祁门新飞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黄山市阊华电子有限责任公司、黄山市品电半导体有限公司等公司在生产大功率ZP硅整流、ZK快速整流、KP可控硅、KK快速可控、CELL汽车、FRD超快恢复、MOS场效应等系列芯片为基础,研发、设计、生产各种芯片、单管、分立器件、组件、模块等功率半导体元器件。开发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等新能源产业超级电容器、功率型电容器、特种功率电阻器、功率半导体用关键电子元件等配套产品。紧跟行业前沿动态,关注功率半导体积木(PEBB)等新型功率半导体产品的研发、生产情况。推动黄山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研发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并适时扩大生产规模,推动黄山硅鼎电子有限公司研发生产GPP芯片。

2.电子整机和电机配套

1)总体思路

做大做强现有电机产业,对接混合动力、纯电动车辆等节能与新能源车辆巨大的市场需求,大力研发智能化电机和新型微型特种电机。发挥现有电子元器件产业基础优势,支持研发车身电子、车载电子等以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电子元器件为基础的控制系统配套产品,拓宽电机产业产品类型,扩大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努力形成电子整机产业和电机配套产业协同发展局面。

2)发展路径

以黄山市三阳机电有限公司生产普通分马电机和集强电器有限公司生产智能充电机为产业基础,研发生产汽车专用电动机、食品机械用不锈钢电机、缝纫机专用电机等微特电机。鼓励相关企业通过引资引智、购置生产线等方式,生产永磁、伺服、步进等智能化电机。积极加强与相关企业合作,生产无刷电机、全自动充电机。继续加大生产电子温控红茶发酵箱、新型温控茶叶理条机、变频电机、电动数控多功能理疗床等满足地方、行业需求的产品。通过扩充品种、提升质量、扩大规模等方式,发展生产低碳环保电动轿车车辆配件产品。紧跟国内外精密无刷电动机、高速同步电动机、高精度步进电动机、片状绕组无刷电动机、高性能伺服电动机、新原理新结构超声波电动机等电机产业前沿动态,结合市场实际需求情况,调整产品类型和生产规模。

3.传感器

1)总体思路

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家用电器、仪器仪表、医疗卫生、通信电子等众多领域,市场需求巨大。根据祁门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紧跟国内外产业技术发展前沿动态,面向智能农业、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等行业,扩大生产热敏元件、光敏元件、气敏元件等传感器产品,积极研发无线传感器、智能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基于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传感器等新型传感器,引进或寻求与重点企业合作,结合祁门本地“智慧祁红”系统工程,建设安徽省祁门新型电子元器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推动传感器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

2)发展路径

对标前沿科技研发技术,积极学习先进高新技术,加大高新技术创新力度,力争不断突破运动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环境传感器等敏感元件现有生产技术。研发或代工生产应用于医疗领域、保健领域、消防领域、工业和军事领域的小微型、智能型传感器组件和模块。研发生产具有家庭能源管理、家庭自动化、家庭安全看护等功能的湿度、温度、红外、煤气、噪音、照明、二氧化碳传感器的敏感元件及其转换元件。加强与南京华东电子集团公司子公司南京高华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凸轮轴位置传感器、爆震传感器、室内温度传感器、室外温度传感器、碰撞传感器、轮速传感器相关元器件、组件等汽车发动机、空调、安全三大传感器。

4.应用电子

1)总体思路

依托祁门电子元器件产业基础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汽车电子相关产品,研发生产高频智能车载电子充电机、汽车整流桥、无涂覆电极(裸铜)车用整流硅芯片、汽车发电机抛负载用瞬态抑制二极管等汽车电子关键元器件产品。引进最新技术成果,力争在医疗电子、功率半导体等产业研发方面、产业关键元器件研发方面取得新进展,推动应用电子产业持续发展。

2)发展路径

依托应用电子相关企业基础,积极与合肥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建立汽车电子电器产业研发中心,培育和发展汽车电子电器产业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医疗电子产业,培育发展新型医疗电子生产企业,主动承接国内外医疗电子新型器件生产项目。紧抓两化融合及中国大规模建设智能电网的巨大机遇,契合功率半导体产品应用技术高频化、智能化、全数字控制、系统化及绿色化发展趋势,大力引进和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晶闸管及其派生器件产品研发,力争在谐振变流器技术、电磁干扰(EMI)控制、PWM传动系统的轴电流和轴电压研发方面取得新突破。

(二)加快全面振兴祁红产业

1.总体思路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企业为载体、以政府为保障、以行业为支撑,践行科学化布局、园区化集聚、机械化加工、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理念,以“基地培育、龙头带动、招商引资、科技创新、品牌打造、茶旅融合、祁红+”为发展主线,依托祁门优质红茶原料生产基地、精湛制作工艺和闻名海内外品牌声誉,围绕“高质量建设世界红茶之都、美丽康养祁门”和祁红发展“2111”远期目标,落实“茶长制”,发挥安徽省祁门县祁红茶业有限公司、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构建茶农、茶企、茶商融合共兴的祁红产业链,建立健全集研发、生产、经营、茶旅于一体的祁红产业体系。

2.发展路径

1)提升祁红品牌效应

整合祁红知名品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通过网络营销、电商直播等新媒体渠道宣传推广茶叶节、品茶大会,提高祁红品牌知名度。加强与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建立综合多元营销渠道,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祁红”产业效益。支持企业申报“绿色认证”、申请欧盟认证等专业鉴定,增强产品可靠性、安全性、权威性。严格把控生产流程,确保产品品质优良。落实健全祁门红茶质量安全检测,加强原料安全、农药残留检测,提升安全监测及监管力度,利用物联网技术保障产品质量。建立“祁红产业”信息管理体系,实现产品信息专业化、系统化、标准化管理,确保产品信息来源可溯。制定品牌培育梯队计划,实行品牌推介制度,设计制作品牌专用包装标识,提高品牌认可度。

2)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

通过政府牵头、行业协会牵线,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发展有潜力的红茶精深加工企业,努力成为祁红“领军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学习龙头企业标准化、品牌化茶叶生产方式,提高“祁红”产业整体产品质量。借鉴互联网+智能化生产经验,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标准化、组织化、规模化、体系化生产。通过企业联合和品牌运作,形成横向联合,扩大产业规模,提升“祁红”市场竞争力,再创“祁红”新辉煌。

3)建立完备的人才培育机制

就近利用地方劳动力资源,建立祁红产业专业培训基地,聘请专业人员讲解祁红产业知识,制定祁红人才培训管理计划,定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培养祁红产业技术人才。制定人才激励机制,创新人才保障体系,制定相关政策优惠,留住技术人才,吸引优秀人才。积极学习引进祁红产业先进技术,不断更新祁红产业知识,加强祁红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保障祁红产业高质量发展。

4)提高企业产品创新能力

鼓励龙头企业积极与安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交流,研发生产满足国内外市场不同需求的“祁红”新产品。拓展祁红产业链,坚持延链、补链、强链。支持企业开发生产调味茶、速溶茶、保健茶、工艺茶等茶叶新产品,深度开发祁红药饮茶包、祁红小袋茶等高附加值祁红深加工产品,支持茶叶企业、科研单位、食品饮料企业等联合攻关,重点研制开发茶饮料、茶食品、茶日化用品等产品。

5)畅通茶叶流通体系

深化祁红产业“互联网+”工程建设,通过电子商务、配送、代理、直销、批发、邮购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茶叶产品交易营销方式多元化、现代化。通过建立网点、开设窗口、开办专卖店等方式加强祁门红茶加工企业和营销大户之间的合作,搭建覆盖国内外祁门红茶营销市场的营销网络体系,保障红茶产品销售渠道通畅、便捷、快速。建立专业的祁门红茶营销团队,确保祁门红茶从产品销售到售后服务优质高效,保质保量提升祁门红茶产业发展。

6)推进“茶旅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祁门红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优势,积极推动“茶旅融合”发展,依托祁红科技孵化园、祁门茶叶交流中心、中国祁红博物馆、祁红科技博览园建设祁红生态旅游休闲观光项目,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茶文化生态旅游工程。举办祁红论坛等文旅活动,着力丰富茶旅经济。利用新媒体、互联网及电视宣传等方式加大红茶主产区旅游产品营销力度。积极对接牯牛降景区生态旅游游客资源,与江西婺源、瑶里联营合作,提高祁红生态旅游综合经济效益。

(三)改造提升竹木加工产业

1.总体思路

依托祁门地区丰富竹木资源优势,紧抓绿色发展机遇,以“立足中高、特色发展、产业集聚、链条延伸”为发展思路,以产业技术创新为产业转型升级动力,延伸竹木精深加工循环产业链,推动竹木加工走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集团化道路。同时,加快“竹材建材化”步伐,不断丰富产品种类,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培育扶持竹木加工龙头企业,构建低碳经济产业园。注重培育知名企业品牌,以高认可度、高知名度的企业品牌带动竹木加工产品的发展,促进形成“竹木加工产业的大发展带动林业产业的大发展,林业产业的大发展带动竹木加工产业的大发展”的双向发展局面。重视竹林生态效益,开展竹林生态旅游,展示徽派古建文化,向文化旅游、建筑、建材、食品和轻工工艺品等行业跨界融合发展。力争到2025年,竹木加工产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

2.发展路径

1)加强竹木原材基地建设

加快建成“原料培育基地化、合作形式多样化、定向培育科学化、运作机制市场化、林政管理规范化、社会服务优质化”竹木原材基地。着重加强竹木资源培育,按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引进驯化竹木林种苗新品种,种植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改良优化竹木林老品种,改造低质低效竹木林,为竹木加工产业产品提供高质量的竹木资源。在重点竹产区,建设集中连片的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集约化生态竹林现代示范园区,以园区为标准,集约生产经营,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竹木林生产效益。

2)培育竹木加工龙头企业

依托竹木资源优势,围绕竹木板材等主导产业,在做大做强建兴竹木等园区现有企业的基础上,着力引进先进竹木技术加工企业,服务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动企业间的兼并、联合、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按照“竹木产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总体要求,推动竹木产品生产专业大户加入合作社,竹木加工经营企业加入协会,加快形成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科技支撑“五位一体”的产业组织形式。

3)加大竹木加工技术创新力度

鼓励竹木加工企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支持竹木加工企业应用国外先进技术,加强与国外竹木加工机械研发制造商的交流合作。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在竹木加工领域大力推广应用传感技术、计算机控制(数控)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处理技术等先进技术,提高竹木加工机械数控化比例,促进竹木加工企业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生产,提高竹木加工生产效率。加强与设计机构合作交流,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提高竹木材的硬度、强度、密度、环保、耐腐、抗虫及阻燃等性能,研发竹木材功能优良、竹木复合材料、高附加值竹木材等满足市场需求产品,拓展产品种类,提高竹木加工产业经济效益。

4)精深加工竹木加工产品

积极引导竹木加工企业与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单板纵向接长技术、单板整张化技术、单板柔化处理、干燥定型处理等先进技术,研发竹木纤维、单板层积材(LVL)、LVP、LVS、胶合梁、胶合木、科技木等产品,扶持竹木加工下游产业快速发展,就近消化本地竹木板产品,大力发展橱柜、木门、地板、装饰材料等高端竹制家具产业,提高竹木产品精深加工度,延长竹木加工产业链。严格把控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粘胶剂、染色剂等辅料产品质量,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靠、达标。大力推行全竹利用、全木利用理念,综合利用枝桠材、次小薪材、边角零料等剩余物的生产加工,做到物尽其用,减少资源浪费。制定竹木资源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林产企业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做绿色环保企业。

5)培育竹木加工产品知名品牌

鼓励竹木加工企业参与国际“森林认证”、开展经济合作,提高产品国际认可度。纵向联合竹木加工上下游产品生产企业,横向联合同类产品生产企业,推动竹木加工企业融合发展,打造联合品牌,提高产品统一度和享誉度。培育在国内外市场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具有原产地特色的品牌产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营销宣传模式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竞争力。注重对竹木加工产品知名品牌的宣传和保护,树立服务意识,保证产品质量,维护品牌名誉。

6)拓宽竹木加工产品销售渠道

加强国内外市场营销网络体系的建设,在巩固扩大传统销售市场的同时,大力拓展潜在消费市场,扩大市场销售领域。推进国内市场产品营销一体化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健全竹木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通过电子商务、配送、代理、直销、批发、邮购等现代流通方式,实现竹木加工产品交易方式的多元化、现代化、便捷化。积极与国际大型跨国连锁经营企业建立联合销售网络体系,拓宽国际市场销售渠道,推动交易市场国际化。

四、重点工程

(一)园区优化升级工程

围绕“十四五”重点建设项目,以电子产业园西区建设、电子孵化园续建、新型电子元器件科创基地建设等重点项目为依托,进一步推进电子电器产业高度集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服装产业龙头企业图兰朵服饰引入为契机,在龙门坦园规划建设服装产业园,引导服装产业集聚发展;加快绿色产业园提质增效、推进祁红产业孵化园建设,打响祁红品牌,为园区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道路、管网、消防、绿化、水系等配套工程,完善园区供水、供电、通信、物流及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电力、供水保障不稳等问题。加强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区域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更好地提升园区企业和人民的幸福感。

(二)强基创新驱动工程

着力加强平台建设。坚持“科创+”发展战略,围绕电子电器、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的关键、核心、共性技术需求,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导的模式,大力推进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在园区落地转化并实现产业化,促进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搭建校企交流活动平台,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祁门经济开发区企业开展科研合作,推动“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完善政府科技服务平台,积极打造“智慧园区”,推进祁门经济开发区信息化管理。

做好引资引智工作。结合市场、企业、社会实际需求,聚合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开展引资引智工作。成立招商引资项目初审及项目产后工作领导小组,对项目前景、投资强度、税收贡献、安全环保、社会风险等条件进行项目前期准入和项目产后评审,确保招商引资项目发展效益和发展质量双提升。对招商人员组织开展技能培训,提高招商人员专业素质,使招商人员成为对祁门经济开发区产业特点、区位优势和政策优惠“一口清”的招商行家里手。建立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人才技术研发机制。设立人才发展基金,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引进人才,推进技术成果转化,提升企业发展质量。

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投资融资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在祁门经济开发区设立分支机构,引导市场主体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引导建投公司提升资产价值,把分散、闲置、沉淀的“死资产”转化为集中、有用、灵活的“活资产”,实现祁门经济开发区投资、融资高效发展。创新公司运营机制,采用“管委会+公司”的新型运营方式,由管委会负责祁门经济开发区的政策指导与行政管理,公司负责开发区的开发、建设、管理、经营和服务,实现祁门经济开发区整体运营高效发展。创新项目落地机制,聘请行业专家和专业机构,结合祁门经济开发区实际,科学编制项目规划,公司积极申报省、市政府重点建设项目,学习效益良好企业运营经验,寻求合作开发、合作招商、合作营销,支持自主企业做大做强,实现祁门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三)绿色低碳发展工程

推进工业节能减排。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加快祁门经济开发区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推行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发展模式,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和能效“领跑者”制度。严格环保、能耗、用水定额、技术、质量、安全六项标准,严格入园标准、集聚标准和验收标准,抓好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支持绿色工厂建设,申报创建各类绿色试点示范园区,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按照碳排放达峰要求,严格落实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推动实施园区循环式改造,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经济理念,积极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重点建设祁门县竹制品(竹吸管)循环产业园等循环经济园区,加快推进祁门经济开发区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建设。支持搭建资源共享、废物处理、服务高效的公共平台,促进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提升综合治理能力。狠抓落实安环监管,持续推进安环工作。安全监管方面,依托信息技术平台优势,实现智慧监管、实时监管、全面监管。实施安全监管信息化工程,健全重大危险源监控设备,优化园区应急救援信息系统,形成“企业内部自控+园区外部监管”相结合的安全监管体系。环保工作方面,以国家“十四五”环保规划主要指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条例为准则,增设环保智慧检测系统,进一步完善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严格控制相关指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和削减比例。

(四)产城融合优化工程

推动完善各类公共配套设施。贯彻“产城融合、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整体布局、分步建设、统筹管理、多元融合”的原则,努力营造良好的软件和硬件发展环境,为祁门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支撑。进一步完善生产配套设施,完善道路交通系统建设,增设县城至园区公交线路和班次;新建园区食堂、员工宿舍,提升园区生活便利度,满足企业、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新建中小学、幼儿园,适时配套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吸引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内集聚、园区工人就近安家落户,打造产城融合的祁门经济开发区。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形成精简、统一、高效的祁门经济开发区运行机制。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发展现代金融、电商物流、工业设计、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强科技服务、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向产业链高端攀升,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工业智造转变,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形成特色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互促共进发展格局。

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通过自主开发或招商开发等方式,建设具有产业区、商住区、居住区、商贸服务区等功能齐全的祁门经济开发区,建设商贸综合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文化展览中心、文化教育中心、体育健身中心等设施,满足祁门经济开发区居民、员工的生活需要,支撑祁门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品质,促进提质增效发展。

(五)开放合作深化工程

大力实施招商引资。积极吸纳长三角辐射、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利用祁门经济开发区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从政府主导向政府招商与市场化招商相结合转变,提升招商引资工作专业化水平。做好产业项目招商,按照“围绕龙头招配套,围绕配套找龙头”的招商思路,引进能够引领产业上层次、辐射带动力强的项目,实现精准招商。同时,注重引进落地快、见效快、成长性强的“小微”项目。落实重大招商项目预审制度,根据祁门经济开发区主导产业、落地条件等统筹安排重大招商项目落地。营造招商引资环境,建立经开区主导产业的产业链招商目录,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相关考核办法,实施全面招商、全员招商和绩效化考核,按招商成果与个人绩效考核结果挂钩。

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深化祁门经济开发区与杭州都市圈及长三角相关经开区合作共建,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加强与杭州都市圈企业在市场、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抢占“融杭接沪”优先红利,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在电子电器产业方面,积极引进优质项目和资金,推动两地高技术人才交流互动,主动接受杭州都市圈的辐射,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在绿色食品产业方面,借助“融杭接沪”东风,扩大对外宣传,开展祁门红茶营销推介会,加大祁红文化宣传力度,探索推动以茶促旅、以旅兴茶、文旅融合发展,壮大祁红特色产业;在竹木加工方面,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承接杭州都市圈产业转移,逐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推动电子电器、绿色食品、竹木加工等产业产品销往境外。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资本、技术合作,支持有实力企业建设境外产业园。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成立全县推进经开区改革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经开区体制改革、规划布局、招商引资、要素保障、考核评价等重大事项,形成推动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沟通协调,落实责任。

(二)提升安全保障

始终坚持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树立红线意识,切实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筑牢园区安全防线。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完善园区应急预案,加强日常安全生产监督,定期开展企业安全管理情况检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确立入园项目建设标准,严格审核把关入园项目,落实项目入园安全生产“三同时”,为园区建设、生产工作正常运行提供最大的安全保障。将安全生产和产城一体化项目相衔接,在生产和居民生活区设置安全防护带,推进产城一体化安全发展水平。加强企业一线员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风险辨识和分级管控,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结合行业标准,加强电子电器、竹木加工等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危化品监督管理等工作,确保安全生产保持平稳向好态势。利用新一代信息互联网技术,探索安全生产管理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新方式,构建企业级和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监管平台,推动现场检查向线上线下相结合检查转变、一次性检查向持续监测转变,提升监管效率。

(三)加强要素支持

加强人才与劳动力支撑。结合园区内产业发展需要,对接国内外科研院校或知名企业,依托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到园区创业发展。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围绕电子电器、绿色食品、竹木加工等重点产业,着力培养技能型人才队伍。鼓励企业参与、联合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促进企业产教融合,与永泰技术学校联合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构建产业人才培训体系,推进祁门县特色产业发展暨就业培训工程项目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转岗职工技能培训。

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加强耕地保护,切实遵循国土空间规划。着眼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项目,优先满足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和支柱产业用地指标,确保招商项目引得来、留得住;盘活园区内未利用土地,坚持腾笼换鸟思路,收回园区低效工业用地,腾出空间发展更高层次的产业。鼓励园区集体土地创新利用,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和土地复合利用,最大程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发适应祁门经济开发区主导产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产业链核心企业的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大力推动政银企合作,搭建优质融资平台,吸引金融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上市,成立专门的咨询服务机构,鼓励和帮助企业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通过资本市场扩大融资。

(四)提高生态保障

严格产业准入门槛,按照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能耗限额标准要求,提高园区准入门槛。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条件,严格控制过剩产能的盲目扩张。禁止超国家标准的高耗能企业入园,优化产品结构,特别是加大推广对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作用明显的先进技术。加强节能减排,把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的突破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加大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力度。鼓励和支持先进工艺和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及评价考核机制。建立企业节能减排信息交流平台,推广节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规范处置园区企业生产废弃物和居民生活垃圾;抓好污水处理,加强运行监管,实现达标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