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8/16
作为一座拥有改革创新基因的城市,铜陵市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一直走在安徽省前列。在全省第一个制定标准,出台了《铜陵市众创空间认定办法》。并由市委、市*联合制定《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意见实施以来,在市委、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全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建成了一批具有铜陵特色的众创空间
作为互联网时代促进创新创业的新平台和重要载体,铜陵市众创空间经过两年多的高速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一是众创空间建设与房地产去库存形成有效结合。*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库存的工业、商业房产改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对按要求改造完成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在运营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二是民营资本参与众创空间建设更加积极。*鼓励产业园区龙头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结合自身*势条件,建设适合自身产业发展的特色众创空间,对认定的市级、省级和众创空间,市级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三是众创空间逐步向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发挥合作高校院所的*势专业领域,重点在铜基新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智能制造、环境监测与检测等特色产业,建设以科技人员为核心、以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众创空间,为服务全市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截止到目前,全市共有备案众创空间17家,其中民营性质的有15家,由存量房改建而成的有9家,众创空间3家,省级5家,众创空间质量和数量均位居全省前列。铜陵学院、皖江中心、新能电建、铜草花农业等一批高校院所、民营企业积极投入众创空间建设,回馈社会的同时,服务了实体经济发展。
二、集聚了一批创新创业主体
创新创业的核心是人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我市推进“双创”的核心工作。一是积极招引创客入驻。全部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对创客实施全免费开放,并免费为创客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等各类服务,对创新成果在铜转化的创客团队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二是打造人才培训新平台。在全省率先成立铜陵市创业学院,整合了高校、经信、科技、农委、人社的创业培训资源,对全市各类创新创业者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开展创业培训,并按照*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在创业学院的基础上组建了长江创业大学,并成功申报安徽省首批创业大学。三是降低创新创业门槛,通过放宽投资领域、放宽出资方式、放宽名称、住所等一系列登记条件,为各类创业主体准入营造宽松便捷的环境。截止目前,我市市级以上众创空间拥有创客团队175个,创客862人,转化科技创新成果32项,孵化科技型小微企业34家,电子商务企业超过120家,开展各类双创活动超过200场。不断*化的政策环境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创客来铜陵创新创业。
三、组建了一个创新创业联盟
针对我市科研机构和本科院校缺乏的先天不足,在市委市*的支持下,2016年6月,由市科技部门牵头,成立了安徽省第一个众创空间联盟。联盟以地区众创空间为主导,以整合本地创新资源、发挥各众创空间*势、共享众创空间发展经验为目的,联合院校、企业、研发机构、社会组织等,有效利用创业创新政策,着力发挥政策集成效应,为创业者提供创业项目、创业培训、金融投资、法律援助等服务。目前联盟成员已达32家,初步实现了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各众创空间在项目引进、场地使用等多方面,通过共享资源和*势互补,实现差异竞争和良性发展,扩大了我市众创空间的整体影响力,提升了我市众创空间的整体发展水平。联盟成立以来,累计开展金融对接、项目路演、创业培训等创新创业活动40多次,出版《铜陵双创汇》杂志6期,5000多名创客和在校大学生受益,众创联盟已成为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机器人创客大赛、江淮双创汇等大型活动和赛事的重要承办载体。
四、营造了一个生动的创新创业氛围
大力支持全市各“双创”平台围绕创新创业主题开展国际、国内各类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创客沙龙、创业训练营、项目路演等创业活动,对各类国际、国内创客大赛、院校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中的*项目给予奖励。鼓励社会力量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对成功创业者、*创业服务机构,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勇于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近两年来,全市累计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12项,各类创新创业评比10项,大型创新创业活动超过20场,沙龙、路演等活动100余场,新推出创业典型160余个,各类创新创业宣传报道300余篇,多个项目入围近几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区决赛,并获得*奖,创新创业已获得全社会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
下一步,铜陵市双创管理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化双创生态环境,完善双创公共产品和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科技金融融合,促进资源汇聚,支持共享发展,以众智促创新、以众包促变革、以众扶促创业、以众筹促融资,搭建更多服务水平高端、服务功能完善的众创空间,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我市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新动力,为建设美丽新铜陵积蓄强劲的发展新动能。
作为一座拥有改革创新基因的城市,铜陵市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一直走在安徽省前列。在全省第一个制定标准,出台了《铜陵市众创空间认定办法》。并由市委、市*联合制定《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意见实施以来,在市委、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全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建成了一批具有铜陵特色的众创空间
作为互联网时代促进创新创业的新平台和重要载体,铜陵市众创空间经过两年多的高速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一是众创空间建设与房地产去库存形成有效结合。*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库存的工业、商业房产改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对按要求改造完成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在运营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二是民营资本参与众创空间建设更加积极。*鼓励产业园区龙头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结合自身*势条件,建设适合自身产业发展的特色众创空间,对认定的市级、省级和众创空间,市级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三是众创空间逐步向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发挥合作高校院所的*势专业领域,重点在铜基新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智能制造、环境监测与检测等特色产业,建设以科技人员为核心、以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众创空间,为服务全市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截止到目前,全市共有备案众创空间17家,其中民营性质的有15家,由存量房改建而成的有9家,众创空间3家,省级5家,众创空间质量和数量均位居全省前列。铜陵学院、皖江中心、新能电建、铜草花农业等一批高校院所、民营企业积极投入众创空间建设,回馈社会的同时,服务了实体经济发展。
二、集聚了一批创新创业主体
创新创业的核心是人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我市推进“双创”的核心工作。一是积极招引创客入驻。全部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对创客实施全免费开放,并免费为创客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等各类服务,对创新成果在铜转化的创客团队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二是打造人才培训新平台。在全省率先成立铜陵市创业学院,整合了高校、经信、科技、农委、人社的创业培训资源,对全市各类创新创业者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开展创业培训,并按照*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在创业学院的基础上组建了长江创业大学,并成功申报安徽省首批创业大学。三是降低创新创业门槛,通过放宽投资领域、放宽出资方式、放宽名称、住所等一系列登记条件,为各类创业主体准入营造宽松便捷的环境。截止目前,我市市级以上众创空间拥有创客团队175个,创客862人,转化科技创新成果32项,孵化科技型小微企业34家,电子商务企业超过120家,开展各类双创活动超过200场。不断*化的政策环境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创客来铜陵创新创业。
三、组建了一个创新创业联盟
针对我市科研机构和本科院校缺乏的先天不足,在市委市*的支持下,2016年6月,由市科技部门牵头,成立了安徽省第一个众创空间联盟。联盟以地区众创空间为主导,以整合本地创新资源、发挥各众创空间*势、共享众创空间发展经验为目的,联合院校、企业、研发机构、社会组织等,有效利用创业创新政策,着力发挥政策集成效应,为创业者提供创业项目、创业培训、金融投资、法律援助等服务。目前联盟成员已达32家,初步实现了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各众创空间在项目引进、场地使用等多方面,通过共享资源和*势互补,实现差异竞争和良性发展,扩大了我市众创空间的整体影响力,提升了我市众创空间的整体发展水平。联盟成立以来,累计开展金融对接、项目路演、创业培训等创新创业活动40多次,出版《铜陵双创汇》杂志6期,5000多名创客和在校大学生受益,众创联盟已成为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机器人创客大赛、江淮双创汇等大型活动和赛事的重要承办载体。
四、营造了一个生动的创新创业氛围
大力支持全市各“双创”平台围绕创新创业主题开展国际、国内各类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创客沙龙、创业训练营、项目路演等创业活动,对各类国际、国内创客大赛、院校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中的*项目给予奖励。鼓励社会力量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对成功创业者、*创业服务机构,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勇于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近两年来,全市累计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12项,各类创新创业评比10项,大型创新创业活动超过20场,沙龙、路演等活动100余场,新推出创业典型160余个,各类创新创业宣传报道300余篇,多个项目入围近几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区决赛,并获得*奖,创新创业已获得全社会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
下一步,铜陵市双创管理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化双创生态环境,完善双创公共产品和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科技金融融合,促进资源汇聚,支持共享发展,以众智促创新、以众包促变革、以众扶促创业、以众筹促融资,搭建更多服务水平高端、服务功能完善的众创空间,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我市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新动力,为建设美丽新铜陵积蓄强劲的发展新动能。
卧涛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皖ICP备13016955号-12 免责声明